学工信息

学工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工信息 > 正文
学术晚茶 | 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我们贡献了什么,还能贡献什么?
发布日期:2023-12-12访问次数:

时间:20231210

主题: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我们贡献了什么,还能贡献什么

简介徐志刚,南京农业大学皇冠信用盘出租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先后任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秘书,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年来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经营制度转型、资源经济、农村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持或主要参与了10项国际合作课题、10余项国家级课题、20余项部省级课题的研究。在《Food Policy》《World Development》《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8本。


讲座伊始,徐志刚“中国农业发展奇迹,对世界贡献巨大”为引,回顾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过往成绩,带领大家思考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他引出“地租理论”“农业区位理论”“人口流动理论”等农经经典理论,反思中国学者为人类贡献了哪些一般性农林经济管理知识。徐志刚表示:“无论学术研究还是知识研究,我们的起点是瞄准现实问题,落脚点是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背后的理论和逻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更多的研究做出启示。”接着,他带领大家区分“科学与学科”“学科与专业”的概念,解释何为农林经济管理。他重点从“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传递知识和教学”“大学里承担教学科研”三个角度阐述了学科的内涵。


随后,徐志刚通过“自然资源环境”“农产品”“农业生产者”等要素构建了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有机结合的整体架构,与大家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差异。在讨论农林经济管理特色问题时,徐志刚将其与工业经济做出比较,阐述了农林经济管理的三大特性,一是农业生产特性,包括资源要素非同质性和不可流动性、生产时间性与要素供需不匹配性、投入产出关系不确定性、生产标准化与劳动道德风险、知识产权与产业化资本依赖度、外部性;二是农产品特性,包括生命健康必需但摄入有生理限度、生产与消费时间不匹配性、最终产品加工程度多样性;三是农业生产者特性,包括生产目的自给性与商品性共存、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决策、工农关系与农民福利特殊性。



徐志刚指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个自主知识体系,是天生的交叉学科,国外没有直接对应的学科分类,它是中国所特有的学科,并总结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以及研究方向:第一,农林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交织,农林生产与组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影响。第二,在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普遍慢于产业结构转型,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一相对下降,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福利改善面临挑战,易引发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第三,农村作为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不仅承担生产、生活功能,而且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支撑文化保护及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经济转型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第四,随着居民需求转型升级,农业不仅要直接供给食物,而且需通过不同阶段加工,以不同的形态、方式供应加工品,带动休闲旅游等涉农服务业发展。涉农产业链复杂,与居民营养健康息息相关,其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鉴于此,他表示:“学科研究内容不仅包含特定条件下的涉农涉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及营养健康问题,更包含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治理等相关理论和决策问题。”



最后,徐志刚指出中国学者研究农业经济学时要突出学科特色,聚焦拓展并行,交叉融合发展,要着重解决中国问题,彰显中国个性。并鼓励大家今后研究要更注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更凸显交叉学科的性质。


Baidu
sogou